成都先导业绩变脸,前十大股东有七家宣布减持,连公司都不要了|天天日报
3月27日晚,成都先导(688222.SH)发布了2022年业绩快报。
根据业绩快报显示,公司营业收入3.3亿元,同比增长5.98%;归母净利润2601万元,同比下降58.96%;扣非净利润1324.67万元,同比下降43.14%。
怎么看待这份财报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首先,跟业绩预告比,落在预测区间值的上方,不算暴雷;其次,参考前三季度业绩,市场对全年业绩已经提前有了预期;再有,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环比正增长,表现也不算拉垮。
不过,最大的雷来自股东减持。
就在公司披露业绩快报的同一天,成都先导还发布了一份减持公告。坦诚来说,原始股东减持在A股市场非常常见,甚至于说算不上什么新闻,但是,成都先导的不同之处在于,公司前十大股东中,有7名宣布减持,如果再加上一致行动人,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18.95%的股份。
注意,是一次性合计减持公司总股本18.95%的股份!
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,根据规定,占总股本30%的首发限售股份将在2023年4月17日到期解禁,而此次拟减持的主体就是这批受限的首发股东。简单说就是,解禁期刚到,原始股东们就迫不及待减持了,一天也不愿意多待。
到底是哪些股东计划减持?
根据公告显示,成都先导第二大股东华博器械至多减持600万股,占总股本的1.5%;公司第五、第十大股东钧天投资和钧天创投合计至多减持1600万股,占总股本的4%;公司第四大股东东方佳钰至多减持1600万股,占总股本的4%;公司第八大股东鼎晖新趋势和长星成长合计至多减持1202万股,几乎清仓减持;公司第九大股东渤溢新天至多减持1200万股,同样几乎清仓减持。
一句话,如此大比例的集中减持,即便在A股市场也不多见!
接下来,聊聊成都先导这家公司。
成都先导是一家医药研发外包企业,主要提供新药早期发现阶段的研发服务,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创新。跟药明康德(603259.SH)比,成都先导位于产业链的更上游,即药物发现研究阶段。
值得一提的是,凭借着DNA编码化合物库(DEL)技术,成都先导仅用八年时间便登陆了科创板,并且还是西南地区的首家科创板。
不过,自2020年上市以来,公司的业绩表现却非常糟糕。
2020年,成都先导扣非净利润4294万元,同比下降42.15%;2021年,这一数字为2330万元,同比下降45.74%。根据最新的业绩快报显示,2022年成都先导扣非净利润再次下滑超40%。
关于业绩下滑的原因,公司归结于研发费用的支出。
2020年-2021年,成都先导研发费用分别为9146.17万元和9987.42万元,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7.5%和32.1%。可问题是,公司如此高比例的研发费用投入,并没能够阻止公司营业收入的下滑,如果减少投入的话,会不会导致财务的进一步恶化?
事实上,跟2020年比,2021年成都先导的毛利率为47.02%,足足下降了30个百分点;今年前三季度,这个数字为42.02%,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。
一句话,从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来看,成都先导的市场竞争力在下滑,经营局面在不断恶化!
回到股价。
上市以来,成都先导经历了短暂的辉煌,在那之后,便开始一路下跌。截至到2022年底,成都先导累计跌幅接近80%,市值不足百亿元。如今,随着首发股东解禁就集中大比例减持,成都先导似乎在以这种并不常见且极其丑陋的方式告诉大家,这家公司可能还有大家不知道的风险。
标签:
为您推荐
-
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(记者孙博洋)9月16日至17日,中国质量(杭州)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。在16日举行...
2021-09-18